Skip to content


第13届全国大选倒数第20天 —— 谎言、极大的谎言,还有PEMANDU的数据

“ 谎言之心初露端倪,
作茧自缚避之不及!”

—— 出自史诗集《玛密恩 Marmion》
沃尔特·司考特爵士 Sir Walter Scott(苏格兰作家/小说家)

首相署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Pemandu)部长拿督斯里伊德里斯发表文告,将2009年至2012年的国民人均收入(GNI)增长率从49%下修至41%。

根据报导,伊德里斯辩称这项调整是基于采纳新的计算方式,而非操弄数据。

他也说明,在应用2012年公布的最新联合国国家会计系统(SNA)之后,2009年国民人均收入已从原本的6,700美元上调至7,059美元。

伊德里斯看来正籍用另外一个站不住脚的理由来圆谎,以捍卫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采用的计算方法与答案。

然而,他的弥补似乎没有奏效。数字仅会产生极少的变更。归咎新采用的模式或国际标准,并不会对数字的本质带来重大的变化。

伊德里斯曾被揭穿自欺欺人,使用国民总收入概念来推算个人年均收入的增长率。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国民总收入的定义如下:

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 is GDP less net taxes on production and imports, less 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 and property income payable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plus the corresponding items receivable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other words, GDP less primary incomes payable to non-resident units plus primary incomes receivable from non-resident unit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measuring GNI at market prices is as the aggregate value of the balances of gross primary incomes for all sectors; (note that gross national income is identical to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as previously used in national accounts)

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在《年度国民账户:国内生产总值(GDP)2005-2011》报告里也定义国民总收入为:

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 is the aggregate value of the balances of gross primary incomes for all sectors; (gross national income is identical to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as hitherto understood in national accounts generally)

上述两项定义清楚说明,国民总收入(GNI)不单只是一个总价值,也涵盖各种来自非家庭人口收入的要素。所以,国民年均收入并不适合作为一个衡量家庭人口收入的指标。以下图表足以显示,首相署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用错计算方程式: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的估计

(根据现行价格)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GDP)(’000) 国外要素所得净额(’000) 国民总收入(GNI)(’000) 平均人口(’000) 国民人均收入 国民总储蓄(’000)
2005 543,578 -23,942 519,635 26,046 19,951 200,109
2006 596,784 -17,294 579,490 26,550 21,826 231,519
2007 665,340 -13,984 651,355 27,058 24,073 257,943
2008 769,949 -23,034 746,915 27,568 27,094 296,630
2009 712,857 -14,215 698,642 28,082 24,879 237,869
2010 795,037 -26,514 768,523 28,589 26,882 272,114
2011 881,080 -21,971 859,108 28,964 29,661 304,907
2012 937,532 -33,683 903,850 29,337 30,809 298,704

资料来源: 图3.3.1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月季数据报告,2013年1月

根据上述图表,国民总收入(GNI)是经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国外要素所得净额调整之后所得到的余额。国民总收入并不能代表家庭人口的累计所得

传统上,评估个人累计所得的其实是最终消费支出(Private Final Consumption, PFC)。这反映个人拥有的所得,因此才是准确的衡量标杆。实际上,人均消费支出将会告诉一个与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和首相彻底不相符合的故事。

人均消费支出

(根据现行价格)

年份 最终消费支出(马币)(百万)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 平均人口(‘000) 人均最终消费支出(马币) 1美元兑马币 人均最终消费支出(美元)
2005 240,188 44.2% 26,046 9,222 3.6682 2,514
2006 264,584 44.3% 26,550 9,965 3.4375 2,899
2007 300,418 45.2% 27,058 11,103 3.3333 3,331
2008 344,215 44.7% 27,568 12,486 3.5246 3,543
2009 348,168 48.8% 28,082 12,398 3.2211 3,849
2010 377,631 47.5% 28,589 13,209 3.0600 4,317
2011 418,473 47.5% 28,964 14,448 3.0888 4,678

资料来源:《年度国民账户:国内生产总值(GDP)2005-2011》

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

关键在于,2005年至2011年期间,在引用现行价格计算之下,家庭人口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因此,在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下,家庭人口鲜少能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受惠。这恰好也符合所有分析员认为我国收入与所得停滞不前的观点,因为经济成长并没有利惠或对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带来贡献。

惟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报告和首相竟然还能厚颜无耻地宣称,我国国民人均收入暴增了49%(现已下调至41%)。

真正的情况欲是,经济增长并没有使人民的生活带来提升改变。

这些数字在在反映了政府政策的失败,更糟糕的是,对大选感到狗急跳墙的首相却无法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甚至,他仍然不亦乐乎地四处承诺国家将在2020年成为国民年均收入高达15,000美金的高收入国,但是这项成就站在现实层面而言,欲对大街上的平民百姓没有怎么样的影响。

执政当局对15,000美金这个”神奇数字”执迷不悟,在此需要作出更多指正。

事实上,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戏耍的花招只有两项。首先,他们把以马币为计算基础的国民年均收入兑换为美金计算。然而,尽管当局已经兑换为美金,但数字欲和同样使用美金来估计马来西亚国民人均收入的世界银行不相符合,正如下图所显示:

年份 国民人均收入(马币) 1美元兑马币 国民人均收入(美元)(国际银行) 国民人均收入(马币)(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 国民人均收入(马币)(世界银行)
2009 24,879 3.5246 7,059 6,700 7,550
2010 26,886 3.2211 8,346 8,100 8,090
2011 29,661 3.0600 9,693 9,700 8,770
2012 30,809 3,0888 9.974 9,970 NA

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的第二项花招,便是对“高收入”水平的鉴定方式。

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在报告里说道:“世界银行定义高收入国的国民人均收入(GNI)最低门槛是12,476美元。我们也参考世界银行发布对全球的通膨指数,预料直至2020年,晋升高收入国的最低门槛将是15,000美元。”

这是完全错误的。第一,设定高收入国最低门槛的12,476美元国民人均收入(GNI)是引用以现有美元价格换算的世界银行图表集法(World Bank Atlas)。必须强调的是,世界银行从没对未来作出过预测。事实上,图表集法根本就无法预测未来,也可以肯定的是,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亦无法采用相同的方法找到解方。

首相无疑更在推介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的报告时落井下石。他甚至闪烁其词拒绝正视纳税人需在未来商品与消费税(GST)落实、日用品津贴被移除与及更多公共服务尤其是医疗领域被私营化之后,所需承受的额外负担。

首相不能否认,这些正在酝酿的措施是要在他重获委托后落实。事实上,为了解决高居不下的债务,这些措施早已曾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磋商。

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在年度报告中所展示的,简直是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伊德里斯必须负起责任。他纵容那些坐享高薪却又毫无称职、且对宏观经济的基本分析一知半解的智囊们捏造经济数字,无疑已沾污了他的专业声誉。他和首相欠了人民一个交代。

是时候改朝换代。

Posted in 经济.


0 Responses

Stay in touch with the conversation, subscribe to the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