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kerajaangagal13——即使马来西亚实施了4个月的紧急状态和冻结国会,为什么没有实施紧急状态的国家却比马来西亚做得更好?

马来西亚昨天新增3,332个新冠肺炎病例,连续两天感染人数超过3,000的大关。之前则是连续13天每日新增病例超过2,000个。

我们必须提出许多问题,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马来西亚的表现要比没有宣布全国紧急状态的国家差。

在2021年4月26日发布的第6次彭博社月度《新冠肺炎抗疫能力排行榜》,马来西亚下跌了两位,排名第20。

在排名优于马来西亚的19个国家中——以新加坡为首,接着是新西兰、澳大利亚、以色列、台湾、韩国、日本、阿联酋、芬兰、香港、越南、中国、泰国、丹麦、挪威、沙特阿拉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都没有宣布全国紧急状态或冻结国会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但它们的表现或抗疫能力都比马来西亚更好。

在这19个抗疫能力排名较高的国家中,马来西亚输给了东亚、东盟和太平洋地区的10个国家。这10个国家(新加坡、新西兰 、澳大利亚、台湾、韩国、日本、香港,越南、中国和泰国)的“每100万人口病例总数”和“每100万人口死亡人数”指数低于马来西亚。其他9个国家(以色列、阿联酋、芬兰、 丹麦、挪威、沙特阿拉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每100万人口病例总数”和“每100万人口死亡人数”指数则高于马来西亚。

最近的事态发展支持了社区活跃份子莫哈末拉菲克博士(Mohamed Rafick Khan)的看法。他认为每天关注阳性病例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新冠肺炎已经在社区里了。

“每100万人口测试量”指数显示,在2021年4月的彭博社《新冠肺炎抗疫能力排行榜》上居于马来西亚之前的19个国家中,马来西亚的这个指数高于台湾、韩国、日本、越南、中国和泰国等6个国家,但低于其他13个国家。

在2021年4月的彭博社《新冠肺炎抗疫能力排行榜》上,这20个国家的“每100万人口测试量”指数为:

国家(累计病例总数排名) 每百万人口测试量
新加坡(104) 1,619,618
新西兰(178) 402,539
澳洲(119) 651,505
以色列(29) 1,543,894
台湾(192) 22,624
韩国(86) 171,634
日本(38) 92,759
阿联酋(40) 4,395,501
芬兰(97) 803,518
香港(145) 1,483,190
越南(177) 26,502
中国(95) 111,163
泰国(103) 116,162
丹麦(62) 6,403,542
挪威(88) 951,529
沙特阿拉伯(42) 475,765
美国(1) 1,339,328
英国(7) 2,274,470
加拿大(22) 820,038
马来西亚(43) 285,379

正如拉菲克博士所说,随着2021年1月12日宣布紧急状态,政府应该能够采取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的策略来对抗新冠肺炎疫情,并停止在全国使用一刀切的规则。

庞大的慕尤丁内阁是否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其他国家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无需宣布紧急状态或冻结国会,反而可以表现得更好?

在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美国成为世界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最糟糕的国家之后,如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特朗普于2021年1月20日卸任时,美国有2,500万个新冠肺炎病例和40万人死亡。在他任职的最后六个星期中,每日新增病例超过200,000个,在2021年1月8日达到高峰,新增病例为307,507个。

自拜登于2021年1月20日就任美国总统以来,新冠肺炎每日新增病例逐渐减少,在4月25日下降至42,098个。

现在,病毒和疫苗竞争着时间。

针对新冠肺炎,拜登的主要的承诺是在任职的首100天,为美国人接种接种1亿剂疫苗。美国已经分发了约2.9亿剂疫苗,接种了超过2.3亿剂疫苗,约有9,600万美国人完成了疫苗接种,占总人口的29%。

如今,美国的疫苗接种人数超过了其他国家,尽管572,000美国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死亡,人数比任何国家都多。

拜登上任时,每天有超过3,000人死亡。现在这个数字每天不足700。

拜登的下一个100天将迫使他面对数百万对疫苗犹豫的美国人,以及病毒变种的上升。

然而在马来西亚,我们正在努力通过将新冠肺炎每日新增病例减少到三位数,接着是两位数,以控制世界上最长的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

可是明显的危险是,在控制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国可能爆发更致命的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

应对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对策是立即召开国会会议,以便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引领“全政府”和“全社会”策略和方针。我对此呼吁了整整一年,但都被当作耳边风!

Posted in 卫生, 国会.


0 Responses

Stay in touch with the conversation, subscribe to the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