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当一个大马政策无法获得巫统大会背书,纳吉口中所言的转型还能拥有什么意义?

拿督斯里纳吉拉萨日前接受《马来邮报》访问中被提起“怀疑一个大马的是巫统本身”时,首相表示当初提出这个概念时,刻意使其定义含糊是完全出自“战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考量,因为当你提出这个概念后,它将随着时间推移过程逐渐吸引人们主动了解并给予诠释。

不过,纳吉补充说道,“一个大马理念现已可被人完全理解。”

这显然言过其实,纳吉或许也不尽可能相信自己所说的一切。

事实上,马来西亚人民被赋予权力询问已担任首相和巫统主席将近四年的纳吉,当一个大马政策仍然无法获得巫统大会背书认同,他口中所说的转型还能拥有什么意义呢?毕竟,一个大马政策包涵了纳吉所有的“转型”计划,不论是在政府、经济或政治领域,如政府转型计划、经济转型计划、政治转型计划等等。

马来西亚人对纳吉上任四年后才辩称本身刻意使一个大马理念模糊,感到十分意外。因为这并非诚如纳吉担任首相第一年时所言。

例如,首相在2010年2月出席一个大马经济大会发表政策演词时提到,他对自己于2009年4月接任首相后所提倡的一个大马理念被人误解感到不快,接着遗憾表示:“我对此感到难过,因为这个理念并非复杂,然而却常令人难以明白。”

纳吉何以在今天却声称打从开始他便刻意使一个大马定义诠释成为“战略模糊”工具,毕竟纳吉倡议一个大马理念时,特别是在一个大马政府转型计划路线图中早已解释清楚,即:

“一个马来西亚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更加活力、具有生产力、更具竞争力,还有,一个更伟大的国家,一个所有马来西亚人以马来西亚国族身份为先,族群、宗教、地区或社经地位认同次之,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组织皆离不开一个马来西亚原则的国度。”

一个大马政府转型计划路线图宣称大马“已选择一个独特的途径,即在确保对大家公平的同时,忠于我们的宪法之多元团结及包容性”,这意味著“我们拥抱多元种族、宗教及信仰,以及凭藉包容性,建立互重及接受为一个互信与具凝聚力的多元社会基础”。

这足以凸显,纳吉的一个大马政策打从开始阶段便已无法获得巫统领导层与内阁的苟同,诚如他的副手丹斯里慕尤丁就曾当众对此泼了一盘冷水,宣称本身以“马来人为优先,马来西亚人为次”自居,坚定不移地否决了一个大马政策,惟却不见纳吉谴责或驳斥。

实际上,纳吉在2011年7月出席马来西亚学生领袖高峰会议时,被询及本身是否已经准备声称自己以“马来西亚人优先”自居,与及他对慕尤丁以“马来人优先,马来西亚人为次”自居有何看法时,纳吉选择了缄默,但说道:

“我不会回答这道可能会分化我与慕尤丁的问题。一个马来西亚是引领我们的哲学。谁说了什么并不要紧,只要你相信(一个大马理念)。”

更难堪的是,慕尤丁行为得到巫统背后垂帘听政的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认同。马哈迪表示自己不了解纳吉的一个大马是什么,反指“马来西亚比过去更加种族主义”。

纳吉现在辩称刻意模糊一个大马理念是出自于“模糊战略”考量以使更多人主动了解并诠释当中意义,犹如试图掩饰一个大马政策因无法获得巫统领导层认同的失败。

一个大马已沦落至纯粹作为巫统和国阵在第13届全国大选捞取选票的竞选伎俩,从早期免费派发一个大马恤衫、一个大马瓶器到赠送一个大马笔记型电脑,“转型”至提供一个大马人民蓄水箱、一个大马人民诊所、一个大马人民房屋及一个大马人民援助金。

然而,巫统仍致力于为排外主义的“马来主权”而奋斗,这与理应贯彻包容的一个大马理念完全对立,背道而驰。

比如,在最近的巫统全国代表大会上,当巫统海外学生俱乐部代表参与辩论时领唱一首哀叹马来人在自家国土被边缘化命运的歌曲 — “玩火的小孩”时,出席代表们无不萧然而立,热泪盈眶。

这首由国家干训局前总监撰写的歌是用作激励所有出席国家干训局课程的参与者,特别是获得政府颁发海内外奖学金的学生。

在此,必须举出的问题是:

  • 我国经历独立55年、新经济政策推行超过42年,与及巫统霸权统治近半世纪后,是谁应该为马来社群在自己国土上被边缘化而负责?巫统公子们是否要承担最大的责任?
  • 根据一个大马理念和政策,是否应该让所有被边缘化和歧视的马来西亚人皆得到被关注,不论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原住民、卡达山人或伊班人,而非只专注单一族群?
  • 国家干训局是否已经名副其实成为政府体系中主导反对一个大马理念的首要机构?同时也是最佳的证明?

纳吉能否秉持一个大马精神,回答上述三道问题?

Posted in 一个大马, 巫统, 慕尤丁, 纳吉, 马哈迪.


0 Responses

Stay in touch with the conversation, subscribe to the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