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kerajaangagal149 – 马来西亚是否注定要成为一个无法以胜利方案取代一个失败的新冠肺炎抗疫策略的失败国家?

卫生总监诺希山今早所预测的新冠肺炎病例将会在接下来数个星期内攀升,被证明是对的。

今天稍后时候所证实的6276宗的新冠肺炎单日新增病例证明了诺希山的预测是对的,这意味着过去七天的平均单日新增病例达到5852宗。这和所定下的国家复苏计划第一阶段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单日新增病例达到4000宗以下的门槛相去甚远。第二阶段原本是定在7月1日开始的。

按照眼下的光景,这个单日新增病例达到4000宗以下的门槛是否能够在8月初达到都很令人怀疑。

诺希山今早也分享了目前的易感-暴露-感染-移除(SEIR)预测模式,按照这个模式马来西亚的平均病例已经偏离数值为0.95的有效传染数(R_{t})的曲线。

诺希山医生表示,目前的R_{t}为1.04,如果马来西亚的新冠肺炎要压制下去,这个数值必须少过1.0。

根据目前的平均病例的增幅模式,马来西亚的单日新增病例可能会在7月的前半月达到6000宗。如果国家要尽早结束国家复苏计划(NRP)的第一阶段,我们亟需往反方向发展的平均病例增幅模式。

有鉴于此,由首相丹斯里慕尤丁所宣布的国家复苏计划仅仅在两周后就已经证明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空中楼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到了7月1日仍然在第一阶段进入到第二阶段的新冠肺炎退场计划上原地踏步,毫无进展。还有以下的事态发展都导致马来西亚成为世界上在新冠肺炎抗疫上表现最差劲的国家:

  • 当慕尤丁宣布他总值1500亿令吉的复苏经济配套时,《彭博社》正在向全世界广播马来西亚在该社的2021年6月份新冠肺炎韧性排行榜的排名已经从2021年1月份的第16位惨跌至现在的第51位。这个排行榜里共有53个经济产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国家。
  • 马来西亚的新冠肺炎累计病例从2020年11月18日的第85位上升到现在的第35位,期间只历时26个星期。
  • 世界上之前在抗疫上表现最差劲的诸国,比如美国、印度、法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的表现最近都超越了马来西亚,并在“每百万人口单日新增病例”指数上比马来西亚表现好。
  • 这些之前在抗疫上表现最差劲的国家,如美国、印度、法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最近也在“每百万人口死亡病例”上表现比马来西亚更好。
  • 马来西亚的新冠肺炎累计病例和死亡病例上都超越中国,尽管后者的人口比马来西亚还要多44倍。

我要肯定上议院主席莱士雅丁和国会议长阿兹哈表达国会应该在紧急状态于8月1日结束前召开的立场。

我们的建国先贤不曾想要行政单位拥有冻结国会的紧急状态权力,而1957年独立宪法的第150条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颁布紧急状态以及任何制定条例都要呈上国会两院,还有,如果它们没有更早撤销的话,也要停止生效—

(a) 紧急状态在它颁布日期开始算起的两个月期限时截止;

(b) 条例在两院第一次召开会议的日期开始算起的15天期限时截止;

除非在上述期限截止之前,它们已经在国会各院的动议上获得核准。”

可悲的是,首相竟然还要被说服才懂得捍卫马来西亚宪法的字句和精神,同样可悲的也是总检察长无法劝告首相如此做。

更令人震惊的是,竟然还有一些人维护抗疫策略,尽管很明显的它是彻底无望的失败。

我已经多次强调,打赢这场新冠肺炎抗疫战的先决条件必须涵盖以下几项:

  • 恢复民众对国家抗疫策略的信任和信心。国家复苏计划和1500亿令吉的复苏经济配套之所以不会是抗疫战的转转折点,乃是因为民众对抗疫策略欠缺信任和信心。
  • 制定一个“全政府”和“全社会”的抗疫策略和模式,这些策略和模式在过去18个月的抗疫中不见踪迹。
  • 马来西亚全民必须具备“战时思维”,团结打赢这场抗疫战。在马来西亚推动目标一致的政治休战,这也包括行政单位、国会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如此国民的唯一要务就是打赢抗疫战,而所有其他的考量都必须置于这个目标之下。
  • 在抗疫中团结各个族群、宗教、区域或政治立场的马来西亚人民,向极端主义、偏狭和阴险的种族或宗教政治说不。
  • 移除能够阻扰我们打赢这场抗疫战的因素。

我们必须为抗疫战制定一个新开端,届时所有的政治及其他分歧都能够暂时搁置,这样国家才能抗疫成功,拯救生命、生计和国家的经济前景。

我已经呼吁推动一个为期一或两年的政治休战,还有成立一个“打赢新冠肺炎瘟疫抗疫战”(WACOP)联盟政府,将国家从人命损失、经济亏损以及瘟疫在社会造成的破坏中拯救出来。

我们必须拿出政治意愿和巧思来移除所有会破坏国家在抗疫中扭转劣势的目标的因素。

否则,我们只能落得一个下场,那就是马来西亚沦为一个无法以胜利方案取代一个失败的新冠肺炎抗疫策略的失败国家!

Posted in 卫生, 国会.


0 Responses

Stay in touch with the conversation, subscribe to the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